《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9 11:45:0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字词的落实,朗读的提升,还有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字词方面,应该说还是挺扎实的,落实的也比较到位;教学设计方面,创设一个悬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都还是比较有实效性的。但就从这堂课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评价,包括师对生、生对生的评价。比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朗读的时候,指名分自然段来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读的好一些,有些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就像读第二段的那位学生,读的时候一字一字顿开,且有拖音现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学都在取笑他的朗读。但是实际上,这个孩子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是一字一顿,可他的字音都读的非常准,假如此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这一点,自己来做评价,鼓励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读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的想把这一段读好,老师发现,虽然他有些字读的中断了,但是他每个字音都读的非常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相信教师这样的引导也能为其他学生启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短处,尽挑缺点,而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别人的长处,发现他人的优点。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们检查读文的目的不是随意找几个人把每个自然段读一遍下来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读正确、读熟练,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应该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读第二句,而是应该先把其他的放一放,让学生再练着去读一读。因为是第一课时,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比如难读的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了之后教师再请几个孩子读,或者就刚才的这个孩子再读一读,也可以我读一句你读一句的大家一起练着读一读等等。只要能让这个孩子的朗读有个很明显的提高,从不会读,通过教师的启发,会读了,读好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精彩之处。

二、朗读,尤其是指导朗读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中,教师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词语:(长满了??挂了??一些??盯着??邻居??治一治??葫芦藤??哇??自言自语)其他简单的词语孩子们读的都挺不错,但其中“葫芦藤”这个词语比较难读,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芦藤”读成了“葫芦——藤”,一点也不连贯。我通过课件展示葫芦藤,并且代入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读一读,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这个词语读正确,读熟了,也就把后来学生在读文时遇到的困难提前解决了。而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词不离句”,再比如词语“自言自语”,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读出“自言自语”,像这样不是孤立的去学习词语,而是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读,先把带这个词语的句子读通了,再去读文章,那么相信后面的朗读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并不是词读好了,一个句子就能读的好的,还需要连在一起多读,多练。再比如这堂课的整个设计中,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两幅图,自己发现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找到描写这两幅图的句子读一读。首尾对比,造成悬念。再让学生去研究课文,结合课文,让他们去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朗读的策略显得有些单调,不够丰富。本课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抓住一些中点词语,让学生自己把他读出来,让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时候对于低年纪的学生,教师可以更明确些,比如在学习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时,教师可以直接读成“葫芦藤上长了绿叶,开出了小花”,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指正老师读错了,于是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哪里读的和课文中不一样呢?细长的,把葫芦藤的样子读出来了,长满了绿叶,写出了整个葫芦藤满满的都是绿叶,多漂亮多美啊!

绿叶的葫芦叶中还点缀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圈一圈,画与画,并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或者,教师故意把这句话错读漏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你们把哪个词语圈出来,再把这个词语去掉来读读这个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不仅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还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渲染,如:“细长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多么漂亮多么美丽啊!看,这时,种葫芦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的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句子的语言现象。文中连用了两个“快长啊快长啊”和“我的小葫芦”,这里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语气,文中为什么连用两个快长,快长啊?他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一定会说“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的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芦怎么样?学生马上就会接“巴不得马上长大,马上吃掉他的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是啊,简直迫不及待,简直都等不及了,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这样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读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任务语言及人物当时的心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学生发现了的,我们就要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没有发现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充分的感悟体会,真正使朗读得到提升,使朗读到位。再者,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比如该夸张的地方就应该夸张,“快长啊快长啊”这一句,教师就应该用范读去体现,他是多么的希望小葫芦能够快长,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来,就看到小葫芦长的象大南瓜一样,恨不得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所以,在朗读上,教师还应该更下工夫,不仅注重朗读,也注重策略,使朗读指导更上一层楼!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变序阅读的方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中间两段。在指导学生读中间两段时,学生很感兴趣,读得兴趣盎然,比如我在教学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回答不上来,他们不明白葫芦和叶子的关系,可能在教学时,我设计的问题不到位,下次多多思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做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我要的是葫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识 ……此处隐藏8848个字……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

又一堂公开课过去了,真的是苦并快乐着!这个过程是一种煎熬,但是当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收到了效果,并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又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我要的是葫芦》这种带有常识性的课,我是很害怕上的。因为像 “为什么叶子死了,葫芦就会落了呢?”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就说不清楚。但是我以为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属于常识课范畴,不必要在语文课中得到解决。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这堂课中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1、复习巩固;2、学习课文,知道葫芦落的原因。3、拓展阅读《小虫和大船》;4、笔头练习,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几棵葫芦……

看似简单的第一个板块复习巩固,其实也是由易到难,包括了很多的训练。例如先认识生字“藤”,再认读词语“葫芦藤”,接着说说“( )的葫芦藤”,最后用刚刚训练过的“细长的葫芦藤”和“可爱的小葫芦”两个词组说说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由此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在这一个板块里,字、词、词组、句子的训练一气呵成,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当然,老师们在课堂评价和引导方面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小鱼儿认为,当一个学生说那个造船的人比种葫芦的人更笨时,我引导说是一样笨就有点不妥当。因为一个只是造成葫芦的凋落,而另一个却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所以说更笨是正确的。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拓展阅读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应该去吃透它,研究它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这样自己心里有了底,课堂上可以从容应变。

余萍认为在教学“一个邻居看见了,( )地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学生出现了“热情、生气”等偏离文本传统取向的回答时,应该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回到“着急、担心”上来。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我也认为这句话带着着急、担心,而我当时光顾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及时引导。但是我也有个想法,这是不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独特理解呢?当然,低段学生还不太会感悟,更多的是把这个回答当作填空题来完成,怎样合适怎样填。教师还是要及时引导。

“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朗读不用这么响。”这个本来让我称道的设计在具体操作中却变得牵强附会。因为我在心里没有一个适合的音量,所以课堂上判断错误,把一个学生合适的朗读说成是不合适,让学生跟着糊涂了一番。

总的说来,上课还得磨练,要精益求精。

“星语听泉”研修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小叶子突然问我:“这堂课是你自己想的吗?有没有参考?”我一愣,随即回答:“有。最后的笔头练习,给‘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换种说法是参考来的。其他的都是自己想的。”说完,一阵窃喜涌上心头,看来她还是比较认可我的设计,呵呵。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碰到要上公开课,我就四处搜寻教案,像蜜蜂采蜜一样,把好的设计好的想法都糅合在一起,组成自己的教案。上课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总是要去看教案,怕忘记。不知从什么开始,我学会了自己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看人家的设计,然后选择一个更好的。再后来,自己想的更多了,参考的更少了。上课的时候就不需要再看教案了,因为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了,就像现在。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好课的境界》中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我不敢说我的课是好课,但是我的确经过了思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寓言故事,讲授的是一个人种了一颗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却不知道要治理,认为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结果一个葫芦也没得到。需要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道理。

中心校的各位领导今天听取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设计的识字教学,通过猜谜语导入,引出课题,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圈出识字,扫清阅读障碍,其中的识字部分,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偏方归类,形声字归类,熟字替换,加一加,换一换,利用多种方式练读词语,加以巩固;初步感知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纵观整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首先是对孩子们出错的字词上,处理不当:“盯”字在组词时,有孩子组词“园丁”,当时只是给孩子强调了这个“盯”需要用到哪个身体部位,而没有对出错的这个“丁”字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其次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对孩子们的引导不到位。感受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葫芦的可爱,通过描写葫芦的样子体会葫芦的健康和茂盛,为了突出结果的意外性,特别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的变故“如果照着这样长下去,能不能得到想要的葫芦?”可是孩子们都回答“不能”,这样的回答是不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的,所以在这里,多次进行引导,最终用了几次才是孩子明白过来,所以还是对孩子们思维的引导方式有所欠缺;

3.在认字摘葫芦环节,孩子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可是名额有限,没能上前摘取葫芦的同学,有些失望,所以在这里,没有有效的把握和调节好孩子们的情绪,使的部分孩子有些懊恼,所以以后在设计活动时,尽量顾全所有孩子的情绪,以免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

4.课堂教学中,孩子应该是主体,可是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太过冗长,没能给孩子们留足空间和时间,有些本末倒置,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对于学识有限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希望能尽早理清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